《新金融》
我国公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持续推动国内消费的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政策层对文化创新发展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内演艺产业得以飞速发展。
如何更广泛地对接国际制作市场,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加速推动演艺产业及相关文化投资领域的革新进程?上述问题俨然成为当下业界关注的焦点。
上海致力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在为期1个月的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18年10月19日至11月22日)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艺产业代表及相关专家齐聚一堂,就如何更好地推动演艺产业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金雷坦言,演艺产业已经成为上海深化文化体制机构改革的代表性产业之一。
可以看到,近年来上海的演艺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丰硕成果。尤其依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内设的演艺项目创投会和交易会等顶尖交流平台,上海在助力国内演艺项目“走出去”和国外演艺项目“引进来”等方面进行了切实的探索。
“这里必须提到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沉浸式戏剧《无人入眠》。作为艺术节牵头引入的具有实验性的大型演艺产业项目,该作品在上海收获的口碑和票房市场有目共睹。”金雷指出,“中国演出市场的吸引力正越来越大,我们希望借由艺术节的平台,不断发展资源整合的能力,提升演出市场的经济效益。同时,邀请更多国内外演艺产业的顶尖制作人,从演艺科技、旅游文化等要素融合的角度去推动演艺产品和业态的升级,让艺术文化产业焕发新的活力。”
伦敦剧院协会总裁朱利安·博德表示:“我们非常期待未来能和上海,和中国更多其他地区共同联合制作一些新的剧目,期待着能够在各个方面与大家开展合作。”
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总经理尼古拉斯·肯扬并称,让不同的文化机构一起合作,除了可以给公众带来更多的精彩节目,有时还能激发出“1+1>2”的惊喜效应。
“为积极响应打造演艺之都的发展目标,为下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打下良好的基础,上海后续仍将着力推动演艺产业发展。”金雷说,“一方面,要激励创作、鼓励演出;另一方面,要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演艺团队、演出公司和制作团体,鼓励各类演艺机构在体制、机制、融资方式、运营模式上进行积极地探索、创新,丰富演艺产品的多样性,增加演艺产业的整体实力,让上海成为带动长三角演艺市场的龙头和高地。”
金融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无可否认,任何市场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鼎力支持。
“演艺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就产业性质分析,其具有人才密集和资本密集的双重属性。演艺产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各位艺术家的智慧凝聚,也需要大量金融资本的扶持。”据上海银行副行长汪明介绍,“眼下,上海银行已将文化金融作为重点推进的业务领域,以期通过加强体系性组织,集中优势资源,从四个方面打造文化金融特色。”
首先,在机构设置上成立文化金融的特色支行,以创新经营体制专门服务文化产业客户。
其次,在团队建设上培育一批懂金融、懂文创的专业人才,以专注、专业的思维开展文化金融服务。
再次,在产品设计上推出一系列针对不同成长周期文化企业的专属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金融需求。
最后,在平台建设上打造开放式、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上海银行服务的文化产业客户已经超过1300户,涉及文化产业的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160亿元,规模不容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在打造文化金融等业务特色的过程中,上海银行自身也实现了良好的转型发展。”汪明说,“今年上半年,上海银行总资产已经突破了1.9万亿元,营收和盈利增速,资产质量在上市银行中处于领先水平,综合实力更进入了世界银行百强。向后看,我们有信心,也有实力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无疑,我国公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持续推动国内消费的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金融是城市发展的血液,随着文化与金融的不断深度融合,两者必将共同谱写出更加华美的乐章。
跨界、融合实为大势所趋
眼下,如何擦亮属于中国文化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