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中央于2019 年初首次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为未来中国金融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一年多来,围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讨和实践有不少。但全面深刻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仍然是有效推进改革的基础前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改革调整金融供给结构,减少重复、无效和低端的金融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使金融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金融需求的结构变化。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把商品、服务的供应和需求关系作为揭示经济规律的一个重要视角。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和服务,同样有供给方和需求方,其中,供给方就是银行、证券、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需求方就是广大的企业和居民。目前,我国金融业供给总量上是充足的,但结构上存在问题,例如,金融资源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较大;大企业、房地产等领域占据了大量的金融资源,而中小微企业、创新企业却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商业银行经营同质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等等。改革的目标就是通过调整和优化金融资源供给结构和方式,提高和优化金融资源供给质量、效率和水平,进而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产业的共生共赢。
二、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身处经济金融系统的核心,商业银行要主动进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既是商业银行的初心和使命,也是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更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呼唤商业银行加快变革
我国经济发展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后,实体经济的供需体系均在不断升级,并需要与之更加适配的金融体系。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金融供需出现期限错配、权益错配和服务对象错配等问题,导致资金到不了实体经济,甚至出现了一系列金融乱象,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居高难下。究其根源,是因为金融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产品结构、创新能力等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由国家资本控股或国家实际控制的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依靠力量,理应不忘初心使命,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主动作为。
(二)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基本矛盾发生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基本矛盾也在发生变化。具体到商业银行,以前储蓄不足、投资需要旺盛的时候,各种建设项目亟需资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并投入再生产环节中;而现在储蓄过剩、投资需求不足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方面,个人理财需求剧增,去年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70 万亿元;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优质项目相对稀缺,所以商业银行的经营重心转移到如何有效管理社会财富、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上来。
(三)传统盈利模式不可持续,倒逼商业银行改革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以赚取存贷款利差为主,70%的营业收入与信贷活动有关,非利息收入占比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银行相比差距较大。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空间正在被挤压,绝大部分银行的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降至个位数,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投入产能过剩产业的存量资金较大,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较大,亟需调整信贷结构。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特别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普及应用,让支付结算、投资理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也减少了其收入来源。因此,商业银行要破解自身发展瓶颈,必须要敢于自我革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商业银行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金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了体量的快速扩张,这除了得益于40 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自身努力外,更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政策支持、资源倾斜,得益于人民群众和广大客户的信任。
新发展理念催生新金融。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提出,新时代金融工作者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反思审视并注入金融工作的发展逻辑中去,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金融。新金融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与西方金融有本质区别。西方金融以资本为中心,目标是实现资本的价值最大化,虽然特定情况下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人民福祉的增长,但很容易因为过度逐利而给社会带来灾难,历史上发生的“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等都是很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