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

期刊导读

新金融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2

一、新金融时代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金融是不同主体之间跨时间和跨空间的资金融通及风险转移。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新金融时代的特征与趋势。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虽然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但改变了金融实现的路径,进而引起了金融业态变革。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整合金融结构的多个信息系统,以满足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监管合规、数据隔离和中立性等要求;大数据技术为精确评估、预测以及产品和模式创新、提高经营效率提供了新手段;人工智能能够替代人类重复性工作,广泛运用于客服、智能投顾等方面;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节约金融机构间清算成本,增强数据安全性。这意味着,金融领域人才需求将以基于专业技术的复合化、非结构化和市场化为主要特征,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风险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成为主流,建立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的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二、新金融时代金融专业人才供给的缺乏

(一)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新金融时代需要的是跨学科、复合型综合人才。这是因为,新金融模式超越了传统金融模式,金融体系运转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实现资金的融通与结算、资本的运作与增值。新金融时代的金融机构也将摆脱地域空间的限制,实现资本流和信息流的整合。金融要素的科技化和技术迭代的加速对金融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专业能力上,需要具备多学科基础;在服务能力上,需要摆脱以往简单重复操作的柜员服务形象,表现为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综合化、平台化金融服务。也就是说,金融专业人才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不能够仅仅是金融专业的相关理论基础,如金融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货币银行学等金融、财务理论基础,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网络安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成为拥有较高金融素养、较强法律意识、先进的金融服务理念和大数据思维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从当前各高校的培养模式来看,金融专业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等各专业的培养基本上是相互割裂的。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都单一、知识的融合能力较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复合型人才供给较为匮乏。

(二)创新型人才的缺乏。所谓的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新金融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这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日益加深,在这一过程中,传统金融模式转型必然创造出各种新的商业模式和资本运作模式,与此相适应,金融专业人才也应具备金融理论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金融专业对创新型人才的供给还十分不足。无论是教还是学,对书本的依赖性很强。在校大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探索能力、好奇心和求知欲较为缺乏,进而表现为创新思维能力的缺乏,这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处理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方面的欠缺,从而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三)专业型人才的缺乏。这里的专业型人才指的是,具备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和金融管理复合型特征的专业型人才。艾瑞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格局研究报告》中首先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切分为IT实力、金融能力、数据技术、账户价值和商业延展等五个维度[2]。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专业化水平。之前高校很少设置互联网金融专业或金融科技专业,当前已设立此类专业的院校也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当前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还远远达不到新金融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人才供给缺乏现状十分严峻。

三、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由于经验不足、资源有限,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很难满足新金融时代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数字货币的出现、金融业态的改变无不反映出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但相比之下,金融学科的理论发展较为滞后。在金融科技推动下的金融行业,其所需要的人才,显然不是传统金融学单一学科所能够培养的,那么,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该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将行业所需要的科技素养融入金融素养及金融技能的培养中,事实上各高校金融专业目前尚缺乏明确的思路。同时,不同层次高校对于毕业生在行业中的角色定位也不甚清晰。这导致新金融时代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定位。

上一篇:新基建风口下的新金融发展逻辑浅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