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

综合新闻

(财经聚焦·新金融)当金融遇到科技,如何改变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6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题:当金融遇到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

  新华社记者谭谟晓

  科技改变生产生活,并影响各行各业。当数字技术加快赋能金融业,新型金融业态蓬勃发展,成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贴近社会、源于生活、聚焦痛点,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场景化,新金融服务为人们带来新体验。当金融与科技持续深入融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我们又将感受到哪些新变化?

  (小标题)理念之变:回归服务本源

  卫星遥感与农业信贷结合、人工智能加快保险理赔速度、区块链技术解决中小企业跨境贸易信任问题……日前在上海举办的“外滩大会”上,不少金融新科技让人眼前一亮。

  数据体量、服务质量是金融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当前,金融业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把新金融作为强劲的业务引擎。

  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表示,新金融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即从过去的人、企业找“资源”,转变为让“资源”找人、找企业。依托数字技术,新金融服务将精准匹配受众需求。

  “过去”到“现在”的变化,折射金融服务理念之变。新金融,聚焦的是延伸金融服务半径,让更多人享受到高品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走进平安银行位于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智慧网点,工作人员手持iPad就可以完成从到店接待、一键下单和智能双录等全流程服务;机器人服务员可以办理激活信用卡、预约外币等22种常见业务;智能ATM,直接刷脸就能取款……科技感十足,又透着温馨。

  “新金融的深层逻辑在于通过科技手段将金融服务做到极致。”平安银行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支行行长穆雪莲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赋能银行,让我们更了解客户需求,可以为他们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在科技力量驱动下,金融业发生积极转变,持续深耕实体经济,关注民生,不断回归服务本源。

  (小标题)聚焦痛点:有效纾困解难

  “太快了,不到3分钟就批了。”今年年初,广东省惠州市升华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刚提交完材料,就收到了工商银行112万元的无抵押融资授信。

  从申请到审批,一次银行没跑就把款贷下来了。让中小企业主融资体验大为改善的是今年年初上线的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这一平台着力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为企业提供多维度商业信用画像,量身定制融资方案。

  速度的背后,是科技的创新力量。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技术支持方——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表示,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平台建立了信息共享、隐私保护和互信机制,企业信息真实不可篡改,金融机构也能依法依规对企业信息进行查询,信息透明度提高,银行才敢于放款。

  聚焦痛点,疏浚堵点,科技正在重塑金融业。光大银行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信贷业务有效结合,让缺少抵质押担保而难以获得融资的小微企业更易获得金融支持;建设银行通过组合工商、税务、电力等多维度信息交叉验证,对小微企业进行立体式全息画像,增加贷款额度……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实体经济。

  “新金融的一个关键是普惠共享。”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科技赋能金融,产生了业务模式和流程的裂变效应,让金融活水流向最需要滋润的地方。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8万亿元,是2017年末的1.26倍;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062万户,是2018年末的1.43倍。

  “运用金融科技改造传统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基本途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说,只有全面推动金融科技发展,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才会真正强起来,才能有效实现经济发展格局转型。

  (小标题)把握平衡:创新更需防风险

  正在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一大看点就是提请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草案就个人信息保护提出明确要求,并设置严格的法律责任,引发广泛关注。

  随着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持续深入融合,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问题比较突出。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尤其要把握好创新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记者测试发现,部分银行App涉嫌过度索权导致泄露信息风险上升。其中,多家银行App存在不同程度“诱导”用户授权获取手机信息权限,如不同意隐私条款则不能继续使用,且此类授权属于“一次授权、长期有效”,后期再使用时,系统不再提示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