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

期刊导读

温岭母亲河的旧貌新颜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8

金清大港是浙江省温黄平原第二大水系金清水系的主干河流,干流东西横跨该平原南部温岭市的中北部平原地区,犹如温岭的“长江”或“黄河”,可誉为温岭的“母亲河”,在温岭的发展史上发挥了强大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功能。而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强化对金清大港的管理,需引起思考。 1 金清大港的功能地位铸就了前世今生 据清嘉庆《太平县志》载:“金清港,朱子筑闸,因海潮泛浊,镇以铁鳌,始名金清”。即南宋朱熹为当地治水时,铸铁鳌重数千斤,用以镇压海口,取“金为水母,浑潮见金则清”之意,故名。金清港即今金清大港,在温岭的发展史上发挥着强大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功能,其功能地位铸就了其前世今生,可誉为温岭的“母亲河”。 1.1 金清大港横贯温岭连接河网形成大水系 金清大港横贯温岭(东段北岸有小部分岸段属台州市路桥区),是温岭第一、台州第二大河,主要源自温黄交界的太湖山东南麓。现金清大港干河自泽国镇牧屿北的三江口至新金清闸(即廿二洞闸,习惯称金清闸)称为内港,内港又分为牧屿港、沈桥港、麻车桥港、寺前桥港等段,全长19.2 km、宽50~75 m、正常水位平均水深4.3 m(宽度与深度为“金清二期”工程未实施前状态);外港自新金清闸至剑门港金清新闸入东海,全长14.3 km,宽153~196 m,正常水深5.3~6 m。据历史记载,从明朝中期开始,温黄诸河东流入海局面渐为金清大港一流所代替,老金清闸(蔡洋金清埭址)成为温岭、黄岩2县主要出海闸,自此形成了金清水系。金清水系为温黄平原第二大水系,涉及温岭、黄岩、椒江、路桥等区域,流域总面积1 172.58 km2,水系以金清大港定名。温岭境内金清水系流域面积为693.05 km2(占全流域面积的59.1%),占温岭陆域面积约3/4,人口近百万,干支河流总长1 356 km,平原地区水网交织,富有水乡特色。 1.2 金清大港是金清水系防洪排涝主动脉 作为温黄平原金清水系主干河流,金清大港历来承担防洪排涝重任。自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易址复筑同名金清闸(今六闸址)后,金清水系涝水单一东排格局定型。1934年新金清闸建成后至1999年,金清水系大部分涝水通过新金清闸排出入东海。故此,金清大港是温黄平原特别是金清水系当之无愧的行洪主动脉。2000年,全国最长的排涝隧洞工程——江厦排涝隧洞工程投入运行,实现了温岭境内金清水系东西双向泄洪入海夙愿。据2000~2013年温岭境内金清水系各出海涵闸历次排涝记录数据分析,通过新金清闸和江厦排涝隧洞排出的涝水占76.6%,其中2000~2010年(总量68.96亿m3)通过上述两处排涝工程排出的涝水分别占55.7%和19.7%,而2010~2013年(总量37.81亿m3)分别占70.5%和8.4%。说明随“金清二期”工程建设的推进,汇入金清大港之涝水经新金清闸排出的效率随之提高,江厦排涝隧洞工程将主要承担温岭城区涝水的排放。待金清新闸排涝一、二期工程全面对接,金清大港防洪蓄洪、行洪泄洪的主动脉功能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稳固与提升。 1.3 金清大港是生产生态发展重要水源库 千年金清大港,为温岭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用水保障,是生产生态的重要水源库。20世纪90年代前,客流物流主要通过水运解决,金清大港是台州水上交通最发达的一条内河。特别是现已留于记忆中的“小汽船”客运,东西南北航线数十条(有数条跨县境),均与金清大港有着不可割裂的连接。另据老一辈人口传,遇重旱年份,金清大港麻车桥以东河段也很少出现干至见底现象,这更是为沿港两岸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提供保障。建于1963年的蔡洋翻水站,至1993年经多次扩能改造后,设计流量从5 m3/s增至13.5 m3/s,在干旱年份通过运粮河,向新河(部分)、箬横、松门、石桥头等温岭重要的平原地区输送金清大港之甘露,以保农业生产用水,可受益人口35.4万人、可灌溉农田15.7万亩。此外,20世纪90年代前河道水质良好且稳定,沿线二、三产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亦取自金清大港。金清大港作为生产生态的重要水源库,在温岭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4 金清大港流域各类文化元素相互交融 金清大港不仅具有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首先是金清大港的治水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治水精神同根同脉,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传承,且植根于“以水为魂”的水文化理念中,也是温岭水文化的核心所在,这是历史记载着文化、文化又升华了历史的人文内涵的结果。其次,在港之畔、港之上、港之源,有全国重点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主要农业耕作区等。各类历史建筑文化、桥梁文化、宗教文化、石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与水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温岭特色、山水相切的“金清大港文化”。金清大港经过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温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2 金清大港的治水历史创造了灿烂伟业 2.1 古代治水悠久灿烂 金清大港流域历史上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为洪涝、干旱、潮灾等,常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流域内人民自古以来同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不息的抗争,留下了灿烂而不灭的治水业绩。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先民们于蔡洋金清埭建成第一座一孔的金清闸,经历代重修,至明朝中期成为黄岩南来、温岭东去之水的主要出海闸。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因老金清闸毁,咸潮上溯,不利于上游地区农业灌溉,于麻车桥港建成七孔琅岙闸,可灌溉农田10万多亩;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于新河蔡洋牌坊汇(今六闸址)易址复筑同名金清闸(七孔);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分排金清闸之涝水,于蔡洋咸田湖建成五孔玉洁闸。12世纪中期至19世纪后期,投工数以百万计数次疏浚金清大港及流域诸河,规模较大的有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投放170余万人疏浚金清大港等诸河、清光绪十三年至十五年(1887~1889年)历时两年多疏浚金清大港。从12世纪以来,人们为挡潮、排涝、蓄水、灌溉,奋起筑坝建闸、疏浚河道,以保生灵、利生产,在金清干河上记录了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光辉史实。 2.2 近代治水名声大振 在金清大港的近代治水史上,引入了先进技术和治理洪水措施,工程建设也创现代水利之始,曾经名声大振。“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至翌年3月,凿通了牛子汇,加快了金清大港涝水东排速度。“民国”十八年(1929年),创温岭机械疏浚之始,疏浚了寺前桥至金清闸河段1.09 km,日挖泥量150 m3;同年又疏浚浮桥头至九洞桥河段0.97 km,并挖土回填低洼地造田86.5亩;“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新河首设水文站,至翌年沿港共设5处(含雨量站、水标站),以较先进的方法观察水雨情。更值得温岭人骄傲的是创现代水利之始的新金清闸的建成。新金清闸的建设始议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议,并议定在垃圾汇建闸,“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1日正式开工,“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8月8日竣工,耗资38万银圆,由温黄两县按65%:35%比例分摊。该闸闸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浙江建造现代化水闸工程之始、建设规模为浙东之巨(22孔),设计流量700 m3/s,工程建设还启用了招投标制。新金清闸现已列为温岭市重点保护文物。 2.3 现代治水关注民生 1949年以来,金清大港及其流域的治理更加关注民生。20世纪60年代前期,先后实施了新金清闸的外港道泥涂汇的裁弯取直、内港道三角渡的裁弯和内外港 km机械疏浚、蔡洋翻水站建设等工程,其中泥涂汇裁弯取直工程是1949年以后温岭实施的第一个较大的排涝工程;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进行了3次主要涉及金清水系与金清大港治理的《温黄平原水利规划》的编制,先后数次对金清新闸进行维修改造加固和新增一孔通航孔等。更主要的是金清新闸排涝工程的诞生。面对长期以来暴雨台风频繁袭击、金清水系流域受涝严重及温岭历次为重灾区等严峻现实,各方要求流域治水和金清闸外移的呼声强烈。治理金清大港的重要工程、也是金清水系三大治涝骨干工程之一的新金清闸排涝工程在不断酝酿中成熟。20世纪70年代,温岭县启动前期工作,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先后编制并上报若干个有关的工程计划、任务书、综合治理规划和初步设计等报告,并定金清新闸址为剑门港。1987年原台州行署向省政府报告要求建设金清新闸。1990年,《金清新闸排涝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获批、1991年5月开工、1998年7月竣工,经历20多年的奋斗,“金清一期”工程终于建成,总投资1.4亿元。 2.4 “金清二期”增添活力 “金清一期”工程建成后,新金清闸对金清水系特别是温岭区域的排涝、御咸、蓄淡的功能地位得到提升,其泄洪流量未达设计流量的局面也要彻底改观。 故此,在“金清一期”工程竣工后,温岭市随即启动了与之配套、直接关系温岭发展的“金清二期”工程前期工作,至2006年12月29日启动开工,也经历了8年的“抗战史”。主体工程包括拓疏金清大港18 km主干河段、新开0.56 km分流河道、河道护岸砌石、建设15座跨河与沿堤桥梁、新金清闸除险加固与拓宽并新建套闸等项目,总投资为7.06亿元。2014年,投资近亿元的两岸生态绿道工程启动,温岭的“莱茵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总体工程建成后,几乎使金清大港内港干河全段平均宽度增加近一倍,可增蓄水量600万m3;新金清闸设计流量将增至1 300 m3/s,同时将建成现代化的通航孔,成为温岭的“小三峡”工程。工程建设后对提高金清大港流域的城市防洪和排涝抗旱能力,改善水环境和航运条件,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水平等,都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 3 金清大港的未来管理需引起思考 3.1 出台管理办法,建立约束机制 金清大港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是洪水的通道、水资源的载体、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努力实现其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退化,坚持统筹兼顾、人水和谐、保护优先,建立完善强化管理的新机制,已显得特别重要。建议温岭市政府设立温岭市金清大港管理委员会,可对涉港重大事项做出决策与协调。建议制定出台《温岭市金清大港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明确规定金清大港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的职权;明确划定金清大港水域管理和两岸推进若干分区范围;明确规定实施综合管理的日常运行和应急措施费用的财政预算保障;明确规定坚持改革创新,利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先进的管理手段,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明确规定沿线各镇(街道)对金清大港功能有共同维护的责任和责任区的划定;明确规定沿港两岸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城镇整体规划、村庄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与金清大港规划控制、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相衔接;明确规定金清大港在防洪排涝、水陆(岸)生态环境和交通航运、旅游休闲等产业的综合效益发挥的强制保障措施等。 3.2 设立管理机构,提升管理能力 建议温岭市政府设立金清大港管理机构,提升管理能力。参照省内各地大江大河管理机构设置的做法,向上级报批设立“温岭市金清大港管理局”,机构规格定性为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且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隶属于温岭市水利局。按照中央有关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精神,整合温岭市水利系统原有的金清闸管理所、蔡洋翻水站等机构和编制资源及系统内与市内调剂而组建。也可以“撤老局、建新所、设新局”的办法设置机构,即在上述整合调剂有关资源的基础上,撤销温岭市江厦排涝隧洞工程管理局并改建管理所(处),其机构的规格资源易名于新设的金清大港管理局。管理局的主要业务范围是实施对金清大港的综合管理,发挥金清大港的最大功能效益。管理局主要职责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实施新金清闸、蔡洋翻水站的防汛排涝和抗旱输水任务;依法管理河道水域、河防堤坝、排涝抗旱设施、绿化生态工程设施;行使经授权的水政监察、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入河排污口设置督查等行政执法工作;管理温岭市防汛物资储备中心(仓库)及物资的储运调拨;协助涉港水文工作;协助涉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等。 3.3 明确岸线管制,实施动态监控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要全面开展金清大港岸线登记和管理、保护范围划定等工作,设立界桩标志,严格涉河活动等社会管理。同时,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规划治导线管理制度,与城市防洪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水功能区划、各类建设规划等相衔接,划定规划治导线,实施岸线用途管制。从岸线向陆地推进划分为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开发利用区,严格分区管理,并强化对沿线各镇(街道)临港各类建设规划实施的评估和监督考核工作。要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建立金清大港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并积极运用遥感、空间定位、卫星航片、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及时发现侵占水域、岸线、绿化工程和非法设障、水域变化等情况,对水域岸线进行动态监控,公开动态监控信息,为金清大港的管理和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3.4 注重舆论宣传,打击违法行为 实现金清大港流畅、水清、岸绿、景美,是建设美丽温岭、创造美好生活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故此,要注重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强化金清大港管理,保护温岭母亲河重要意义的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与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金清大港管理保护的良好氛围。同时,切实维护良好的金清大港管理秩序,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针对各类违法现象,建立政府主导、对应主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联动机制,形成执法合力。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专项执法与集中整治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在保护范围侵占水域建设阻水建筑物、河中设置阻水渔具、入河排污口设置、破坏水环境、弃置废物、取土打井、开采地下资源、破坏绿化生态设施等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的执法检查。要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一查到底,做到依法查处到位、责任追究到位、整改落实到位。